【「留守時,不如閱讀。」】

「留守時,不如閱讀。」編者話
(明報「星期日生活」,2020年3月22日)

昨天「星期日生活」出現了這幅圖,由吳浚匡創作,提醒大家抗疫時最好閱讀:無論是處理家中堆積如山未讀的書,抑或是瀏覽開放的圖書館館藏,加上網上自學短片如繁星眾多,總會找到你的個人喜好,更可能突然發掘你的未知領域。

圖中的書《十日談》,是義大利作家Giovanni Boccaccio的作品,講述14世紀佛羅倫斯(還記得徐志摩曾經譯作「翡冷翠」嗎?)瘟疫流行,青年男女在一所別墅避難時,每人每天說的不同故事,組成100個短篇,反映了那個時代不同階層不同背景的人物生活及社會通鑑。

要是邀請你說一個我們時代的故事,你會告訴我們一個關於廁紙,關於醫護,關於Work From Hill,還是一個關於閱讀的故事?

最近如果你閱讀多了,大概是時候,你應該開始創作屬於你觀察到的生命故事,作為留給下一個太平盛世的抗疫備忘錄。

《好。報》機構公民讀書鏈:國際關係中尋找人際關懷

這三部童書可不是繪本,而是含有相當文字內容的世界公民議題讀本,配以有趣生動的插圖、漫畫與統計圖表,適合初中學生開始了解國際間的操作及困局。尤其是難民及貧窮的問題根源一向不易拆解,我們卻可以從這系列的書,透過韓國作者的國際視野,配上一些亞洲的觀點,嘗試一探有關糧食、飢荒、援助、紛爭、庇護、難民等殘酷現實景象。

《好。報》機構公民讀書鏈:給食物的情書

吃,可以很大。多留在家的抗疫時光,吃什麼,如何吃,演變成一種陌生的新體驗。作者Alain Ducasse是法蘭西知名大廚,而這本文字書可不是他的日常彩圖食譜。從以下的章節名稱,我們大概可以想像他的食物宣言,是一種關顧土地、了解生產者、抗拒工業化標準的公民主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