滾動文章 Rolling Articles

這三部童書可不是繪本,而是含有相當文字內容的世界公民議題讀本,配以有趣生動的插圖、漫畫與統計圖表,適合初中學生開始了解國際間的操作及困局。尤其是難民及貧窮的問題根源一向不易拆解,我們卻可以從這系列的書,透過韓國作者的國際視野,配上一些亞洲的觀點,嘗試一探有關糧食、飢荒、援助、紛爭、庇護、難民等殘酷現實景象。

吃,可以很大。多留在家的抗疫時光,吃什麼,如何吃,演變成一種陌生的新體驗。作者Alain Ducasse是法蘭西知名大廚,而這本文字書可不是他的日常彩圖食譜。從以下的章節名稱,我們大概可以想像他的食物宣言,是一種關顧土地、了解生產者、抗拒工業化標準的公民主張。

我們當代的生活姑且還未埋到沙堆土層間,但我質問,若是未來的考古學家從堆土下撿到我們的日常器物,了解到我們這一代的人類,如何肆意使用那些毒害生態的各種物質,他們會如何評價我們的生活態度,又會不會標籤我們為毀滅地球的那一代罪人。

「看漫畫認識社會企業」這一系列的書,甫出版便是三本,可以分開訂購或者整套購買。跟以往的社企論述書不同的是,這個系列的確用了漫畫故事的形式,把社企的工作、定位及人物故事,用不同風格的漫畫方法展現出來。相比以往文字研究的方向,社企套書的漫畫化,有助更廣泛的大眾更容易理解社企的成立初衷,及其執行日常業務時如何貢獻社會。對於推廣社企概念,也許可以吸引新觀眾新客戶群的眼球。

17年前吧,我參加了香港藝術中心舉辦的第一屆「藝術行政專業證書課程」,也算把半邊身走入了藝術行政行業,及後再開過書店、餐廳。經歷了書店結業,餐廳轉售,我持著藝術行政的經驗,加入了一間INGO從事公眾教育的工作,策劃了一個視覺藝術展覽,帶出在職貧窮倡議的不同角度及討論。就是因為這個展覽,造就我從藝術行政飄揚到非牟利機構工作,後來再靠自己加入不同的社創培訓及孵化計劃,現在營運一間推廣閱讀體驗的微小社企:從純賣書到推廣閱讀,或者是註定自己離不開書;但最有趣的是,我如何在同一載體上(書本),由藝術行政走到社會創新,體會了這兩個「行業」的各種差異。

一位姓杜的塗鴉藝術家在打鼓嶺一個沒有遊客的「杜氏週田村」中留下畫作,我不禁懷疑,她的父母就是出身於這個村落嗎?我在Instagram聯繫了她,確認了她上一代的確來自「杜氏週田村」,在村內創作塗鴉也是她的尋根旅程。從清代「武魁」到現在遊走國際的塗鴉作品,我相信,週田村的風水林,似乎真的在庇蔭一代又一代的老鼠嶺村民。